您的位置:首頁 - 物探文化 - 職工文苑

職工文苑

百年政黨引領團員青年夢回漢唐(市住建局黨史征文比賽優秀獎)

發布時間:2021-11-29作者:馮杰閱讀數量:215

   說起黨史教育,在我看來,不僅是建黨一百周年的光輝歷程,更是每個優秀黨員的行為表現。如果是黨史是一片海,那黨員的歷史就是海中的一滴水。學習黨史,某種意義上就是學習黨員的歷史。這樣的優秀黨員事跡,如繁星一般在夜空中的閃耀。

學習黨史,既可以通過閱讀書籍觀看影視劇,也可以走進博物館或者紀念館,更應學習身邊或者當代優秀黨員的品質才干。

為人民獻身的革命先烈

在看完《覺醒時代》這部電視劇后,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有的黨員在革命過程中犧牲了生命,比如29歲就慘遭反動派殘殺的陳延年,本是出身名門有遠大前途,本可以留學美國與佳人相愛,卻為了四萬萬國民的自由幸福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放棄了親情和愛情,不顧危險與困難,毅然決然地在革命道路上一往無前,這樣甘愿“拋頭顱灑熱血”的壯志是何等的偉大。如今,以他名字命名的道路上鮮花滿地,不分男女,不論老幼,自發前來的黨員群眾的不論山南海北,跳動著一樣的中國心,流淌著一樣的漢唐血,紀念著同一位民族魂。

“點石成金”的找礦專家蔣其勝

即使在當代,在我工作的地質勘查行業,也有一個無愧于學習榜樣的黨員。盡管地質找礦是個高風險、高投入、長周期的行業,礦產勘查的成功率只有1-2%。然而在他的主導下,所在單位連續發現了姚家嶺、高家塝兩個礦床,潛在經濟價值超過了1000億元,為單位實現了探礦權轉讓收入13.5億元,為國家礦產資源戰略儲備和地方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他作為一名黨員,其學習和工作的經歷也應該是我們黨史教育學習的一部分。

個子不高,待著眼鏡,待人和藹,普通的外表下有著異于常人的智慧和決斷力。公開資料顯示,1978年他從合肥工業大學礦產地質勘探專業畢業。作為第一批工農兵大學生,為國家多找礦、找大礦是那個時代地質工作者的光榮使命,也是一直是他的人生目標和生活的全部。在他投身地質找礦事業的37個春秋里,不畏酷暑嚴寒、不怕危險犧牲、輾轉深山老林,科學創新、銳意進取,在最艱苦的野外一線取得了輝煌的找礦業績。南陵姚家嶺銅鉛鋅礦普查和青陽高家塝鎢(鉬)礦深部及外圍普查,雙雙取得找礦重大突破,探明了兩處大型金屬礦產地。其中鋅、金、鎢三種金屬的資源量達大型規模,銅、鉛、銀三種金屬的資源量為中型規模。

尤其是姚家嶺特大型礦床,本身是在一個昔日被認為“無礦區”取得的重大找礦發現。該地區勘查找礦前后經歷四十多年,幾上幾下無結果,一度被前人判定為“無礦區”,2002年以來蔣其勝領導的團隊經過深入研究,打破銅陵地區傳統的找礦模式,運用新的找礦思路,經過八年艱苦勘查,新發現一個以鋅金為主的特大型多金屬礦床,打破了銅陵礦集區乃至長江中下游成礦帶傳統的找礦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姚家嶺找礦成果獎金分配時,按照“首席專家重獎、項目組成員大獎,全隊職工共享”的原則,蔣其勝總工作為該項目首席專家應得近400余萬元獎金,但是,蔣總為使全隊每位職工提高2000元獎金,自己主動減少了一半獎金,讓大家共同分享到隊找礦發展成果,表現出了一名共產黨員實干報國、淡泊名利、廉潔奉公的優秀品質。

身邊的紅色力量源泉之王稼祥紀念園

蕪湖獅子山,西眺長江,東顧赭麓,神韻天成。20世紀20年代,18歲的少年王稼祥在這里的圣雅各中學學習文化知識,走上了革命道路。終其一生,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做出了卓越貢獻,并為新中國的外交事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后人為紀念和瞻仰偉人遺跡,并激勵后來人傳承共產理想和革命意志,特在這一片蒼松翠柏中修建了紀念園。

秋日暖陽中,作為新時代青年中的一員,我懷著崇敬之心參觀了這一紅色教育基地。紫色的臺階之上,環映在蒼松翠柏之間,銅像足有幾米高。一個穿著軍裝的青年人,背著的手像是拿著書,堅毅的目光望著前方,像是在運籌帷幄,又像是憧憬著未來。此情此景,不由得鞠躬一次,以表對前輩的尊敬?;貋砗蟀l現拍出來的照片都帶有七彩色,頗有種人間正道是滄桑的感覺。拾階而上,看到一個醒目的棕紅色牌子,上面掛滿了學生,軍人,公職人員等遍布社會各階層的“紅色教育基地”,可見紀念園一年四季都有來參觀和學習的民眾,社會各界對“愛國愛黨愛人民”思想教育也在深化。

路旁放了一排展板,我注意到一個29年出生的抗美援朝老戰士。因為烈士事跡的感觸,一連6天用16開紙抄寫了83頁先烈事跡,此后開始了自費的紅色經典宣講。30年中,他走遍了30個省1006個縣,講演破萬場,吸引聽眾500多萬人次。一個老人,有如玄奘西行式的毅力和信念,其紅色宣講本身也是黨史教育的一部分。有趣的是,這邊以前是圣雅各中學,現在墻外也是個中學,僅一門之隔。朗朗讀書聲,百年未變;只是100年前,先輩們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100年后,青少年們為民族之復興而讀書。100年間,黨領導人民推翻了反動統治,建立了人民當家做主的共和國,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而奮斗。

從紀念館中拜訪的一張1941年的履歷表可見,35歲的王稼祥英文和俄文都不錯,因憤恨軍閥而入黨,后去莫斯科中山大學留學,當時的入黨介紹人已不在世。革命歲月,烽火連天,亂世中的離別很可能就是永別。在一張泛黃的舊書頁中,時任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主任的王稼祥提出:政治工作是我們紅軍的生命線。”其時文對當代執政為民也很有借鑒意義,黨史教育學習也需要加強政治工作,用光輝事跡和反面典型持續而深入的凈化黨員群眾的思想,才能凝聚改革發展的最大合力。

從一個舊照片中看出,遵義會議就開在這個簡陋的房間里,他因為投了關鍵的一票,挽救了黨,挽救了中央紅軍。這說明做一個敢于說真話,敢于實事求是的人,需要一定的智慧和魄力。

1943年,在延安的一面窯洞里,玉米花生大蒜掛在土墻上顯示了秋天的大豐收,來回踱步上下求索的他在當時的《解放日報》上,首次提出了“毛澤東思想”這一科學概念,自此中國共產黨有了一切工作的方針。

建國后,他受命擔任首任駐蘇大使,當時的國書靜靜地躺在玻璃柜里,與斯大林見面的紀錄片在循環播放,當時的盛況可見一斑。后擔任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與世界各國不同的政黨建立了深厚的友誼,為新中國外交事業做出了歷史性貢獻。而晚年的王稼祥參加活動時,在普通群眾之間神態自然,毫無違和感。斯人已去,先輩遺風就像紀念柜里的水銀溫度計一樣,與自然天地永存,并融入到了青年血脈中。

黨史就像一條長河川流不息,黨史學習就像飲水解渴一樣能增強干事創業的動力。每個青年,都是社會主義的建設者,需要不斷學習各種技能來創造更大的價值。而對歷史的學習,尤其是對黨史的學習,能讓我們對當下和未來有更大的定力。

五月色婷婷中文开心字幕